跟风大V,不如读经-文学网 跟风大V,不如读经-文学网

跟风大V,不如读经

每日手写+注释《道德经》已经近半个月了。 全文五千字,共八十一章,遥望前路尚漫漫,蓦然回首,很想停一停,思考一下为何出发。

毕竟,世间之事,总是名正而言顺,才能天长而地久。 总是要正本清源,念及初心,而后一路奔波,才不算辜负了大好时光。

于是,还是想拾起笔墨,谈一谈为何要读以及为什么是《道德经》。 想象一个画面,在知乎上提一个问题,问世界各国的人们, 你们的文化中有什么值得铭记的名字吗?

德国人说,我们有歌德。 法国人说,我们有伏尔泰、卢梭。

西班牙人说,我们有塞万提斯。 俄罗斯人说,我们有托尔斯泰、普希金。

英国人说,我们有莎士比亚。 意大利人说,我们有但丁。

希腊人说,我们有荷马。 美国人说,我们有海明威。

日本人说,我们有川端康成。 … …

中国人最后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说呢?

他清了清嗓子,缓缓道:我们有—— 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鬼谷子。 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李商隐王维白居易杜牧。

苏轼柳永辛弃疾陆游李清照黄庭坚。 沈周唐寅徐渭王石谷石涛郑板桥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八大山人。 曹雪芹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 …

未说完,列国代表已眩晕。 震惊之余,面露羡色,仰视之,拱手而垂询道: “我们真是太浅薄了!先生能给我们简单说说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思想吗?” 2。

此后发生的一切,十有八九将犹如坠入茫茫云雾之中。 因为回答者本身大部分,会进入一种跳大神的状态。

所谓跳大神,就是用一些很模糊,极为不准确的词语来表述想说深不可测的内容。 谈论者会开始尝试描述很多事物,但这些事物就像是灵魂,人人自诩皆有,但很难说清楚这是什么存在。

此人所描绘的,很可能是只是在口口相传之处听到一些零碎的评价,但于系统理论,可谓一无所知。 于是乎,经不起问。

多推敲两句,便不知所云。 说到老子便是“无为而治”。

而何者为“无为”? 却只能字面理解,全无思考。

说到儒家便是“仁者爱人”。 而何为“仁者”?

描述中只能出现一个轻声细语的书生模样,而无法概括内在。 于是不好意思地说:”要不你问问我国内十八线明星的绯闻,这个我清楚~” 3。

常听见一个词,国学。 微信朋友圈转发,而各种大师层出不穷。

可惜,一部《古观》尚未读完,却可摇身而为传统文化传播者。 背诵一些零碎文字,若无系统认知,所有引用都是在佐证自己的观点。

如此,读书又哪有起到提升自我的作用呢? 而此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岂非一大损失。

身为华夏后裔,岂非没有责任? 4。

常常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从文明的角度去比较,我们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我们的文明绝对足够深厚,名列三甲。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且不可能否认这一点。 但是,如今的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是文明的子嗣呢?

因为我们知道某些名字? 因为我们认得出他们的画像?

因为我们可以背两句他们说的一些零碎的话? 最后,来个更理直气壮的,因为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

5。 作为社会中人,我们不会因为某人的照片以及几句语录就判定他是谁。

然而,我们却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是某个文明的后裔。 略读几句,就能头头是道地评价诸子百家。

但实际上,口中的那个亲切无比的“我的一位好朋友……”只不过是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和个人简介,或者从窗外经过瞥了几眼,便自诩为他的不世之知己。 每一本流传至今的经典都有智慧的沉淀,且是一项系统的论述,承载着著述者的世界观。

正如不可以摸着大象的耳朵说大象是像扇子的生物、不能仅凭无温度的感知就说蜡烛就是太阳,仅凭一两句文字的摘节就推断出全书的思想亦或通过他人的转述来定义一种学说是偏于武断的判断。 这种武断,会产生无知的骄傲。

故而,我们何不重新开始认识这些“朋友”? 为何我们不听他们说完自己的演讲,而不是频频打断,而只听想听的字句,作为引经据典的谈资?

文化具有魔力,它既是矛,也是盾。 纵观历史,没有足够深厚文化的民族,不是自身消失,就是被迫消亡。

很幸运,可以生活在文化如此深厚的国度。 这种文明经历过政治的洗炼,经历过地域的融合,经历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经历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它有很多不好之处,也有很多美好之处。 作为一个这样文化中的个体,即使不能广泛传播它的种种精致、浑厚与美好,只是凝练文化之魂,传承于二三子,可以和外族者自信地说自己的文化真实的情况,遇到真正了解的人能够对谈之,就是极好的。

就是就为什么,我决定每天手写并学一篇经典全文。 目前选的第一部是老子的《道德经》,手写且分析,一直到81篇完结为止,也便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它为第一部的原因,简洁明了,便于思考。

) 我的诠释部分将从以下三个渠道综合而来: 其一,直接的解释; 其二,南怀瑾的著述《老子他说》; 其三,清华教授王晓毅的课《道德经解读》。 其一为大众认可出版物,其二为前辈所推国学大师,其三为正规院校教授。

我想这可以具有代表性。 综合以上三者的共同点作为备注解释,希望能防止解读潦草遗珠之憾。

6。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1977) 这是柴静专访卢安克时引用的。

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正是如此,是传递,是推动,是唤醒。 而不是复制、黏贴、愤怒、过瘾、打鸡血。

树木最好的生长方法就是逐渐吸取营养之后生长,而不是希望一场大雨的拔苗助长。 与其沉醉朋友圈里的大V言论,把头脑交给粗浅阅读的简单结论,不如踏踏实实地系统学习。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不知身在此山中。 有如此丰厚的经典宝藏,了解它们,真正靠近智慧,用灵魂去感知,用疑问来探索,凝练描绘出有自己民族特性的人生航向图。

你们说,不好吗? 感悟:这些先贤其实也可以称为“大V”,那为什么要去学他们的东西呢,不是大V不可学,而是要大V有真才实学,而且学不能只是皮毛。

真正的大V之所以有号召力那时因为他们之前有深厚的积累,有实力,有底气,要是没有这些,空谈言论,就算是明白了再多的道理,依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学网 » 跟风大V,不如读经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