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谈-文学网 风俗谈-文学网

风俗谈

我过年回家的时候为父亲带回一瓶好酒。 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

父亲握着酒瓶将面前的青瓷酒盅斟满,一股醇厚的酒香四处弥漫。 父亲喝酒的时候,端起酒杯有意无意地将酒盅轻轻一倾,洒到地面上一些酒。

我看到那幕场景十分不解,心想这么好的酒倒在地上实在浪费。 我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微微一笑说这是家乡的风俗,遇到节气喝酒之前,将酒洒在地上一些,是让天地与鬼神先喝,是对天地与鬼神的尊敬。 父亲的话让我想起形形色色的风俗。

很多风俗已经被时代甩在生活的边缘地带,我们这一代人更无暇理睬它们。 谈起家乡的风俗,我想主要说说婚丧嫁娶的风俗。

我对其它风俗知之甚少。 村里假如有媒人给未婚男女牵线搭桥,事成之后媒人就会成为男女的亲戚,逢年过节来往不断。

结婚那天媒人会被请到宴席的主座位置,酒宴上也总少不了一盘红烧大鲤鱼。 因此在我的家乡想吃红烧大鲤鱼是想为男女撮合的代名词。

结婚前,男方的父母央请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测算良辰吉日以及诸多禁忌。 结婚前夕洞房的喜床上整整齐齐地摞上鸳鸯被与鸳鸯枕,还要在被窝中撒上一把核桃和一把大枣。

民谚说:“一把核桃一把枣,小孩儿追着大孩儿跑”,寓意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子孙满堂。 当晚,新郎还要请未婚男士压喜床,甚至有调皮捣蛋者尿床冲喜。

结婚当天,有些人生肖属相与新郎新娘相冲,就不能迎亲送嫁,譬如鼠冲羊、马,牛冲龙、马、羊、狗等。 大概属相理论类似时下盛行的星座学说,脾气性情、言谈举止不同的人呆在一起龃龉不合,容易发生冲突。

迎亲与送亲的队伍中都会有一个压轿孩儿,年龄大多十岁以下。 我六岁的时候担任过这一角色。

当时是本家族的一个个姑姑出嫁,我抱着一盏大红绸布裹着的台灯,和新娘一起坐在拖拉机挂车上。 那时候农村迎亲用的车辆大多是拖拉机挂车——我母亲说她和父亲结婚的时候用的是马车,不过现在结婚用车都是汽车了。

长辈们嘱咐我说拖拉机挂车停到男方家门口时我不要急着下车,将会有人递给我一个红包。 假如红包摸着太薄,即红包里装的钱太少,我要继续索要。

按照风俗,我不下车新娘是不能下车的。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重要。

当路过岔道、石桥、坟墓的时候,放鞭炮的人会燃上鞭炮,驱赶邪祟。 到了男方家以后,拖拉机挂车先停在大门口。

一个中年人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绕着挂车绕圈,哔哩啪啦的乱响。 我紧紧捂住耳朵,觑到一名男子一只手攥着铁钳夹着一块烧红的烙铁,另一只手端着水碗向烙铁上浇水。

烙铁着水后呲呲的响,冒出氤氲的白烟。 我稍大之后,对这种吊诡的风俗好奇,向长辈们咨询,他们说世世代代都那样做,前车有辙,后车有道,他们也不知道原委。

我们继承祖先生活在大地上,也毫无理由地沿袭着祖先创造的风俗。 说到这里,再回到二十多年前我当压轿孩儿的那一天。

在鞭炮的白烟中,我坐在拖拉机挂车上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一名穿着新棉袄的妇女笑盈盈地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红包。

我一只手接过,顺手一摸,感觉很薄,便说:“我还想再要一个。”那妇女微微一笑,顺手又递给我一个说:“孩子,下车吧。”我又说:“我还要红包。”妇女露出尴尬的神色。 周围看热闹的人哄然笑了,笑嚷着说:“快拿红包来,新娘还要下车嘞。”妇女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果塞进我的口袋,笑着哄我说:“孩子,下车吧,屋里还有一堆糖果,现在一群孩子在抢着吃。”我听后一骨碌从挂车上跳下来,向着屋子里面跑去。

新娘在纷纷扬扬的彩纸中被新郎背下了车。 结婚那天,新郎忙得脚不沾地。

白天要迎亲劝酒、拜堂送客,晚上还要应对亲友们闹洞房的奇招怪术。 有人给新郎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新郎回答错误便俯身在地当骡马让新娘骑,或者脱光衣服,脸上贴满纸条。

不过现在很少会看到那种闹腾而生猛的场面了。 家乡婚嫁的风俗我不再赘述,接下来我要说一下丧葬风俗。

我以为家乡丧葬风俗以慎终追远、惩恶扬善为宗旨,并重习戒律,勾勒生活的愿景。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为其穿上寿衣,断气之后亲属号丧,并到十字路口焚烧纸钱送路。

停尸三日后出殡。 据说这三日内死者的灵魂一直在宅子周遭游走。

尸体前亮着一盏青油灯,昼夜不灭。 青油灯好像象征着人生,灯油像是人的时间与精力。

随着日月流转,灯油分分秒秒地消耗。 灯油耗尽了,灯灭了,人的生命也终结了,曾经照亮世界一角的生命之光黯然熄灭。

出殡前夕,唢呐队在门前吹唢呐,死者的亲友在灵棚下鞠躬致哀,子女、女婿、外甥等亲属会在灵前进行庄重的祭拜。 出殡当天死者的长子要扛着招魂幡在棺材前摔老盆。

老盆是我们常见的黄褐色的瓦盆。 蹊跷的是老盆下面钻了个窟窿。

老人们说人生前污染了多少水,死后到阴曹地府都要用老盆喝下去,留个窟窿就是以便喝的时候污水淌出来,也算是在阎王爷面前弄虚作假了。 这也告诫活着的人要节水节物,不要暴殄天物。

死者入土后,那些花花绿绿的纸活也被焚烧,有房屋院落,有丫鬟奴婢,还有聚宝盆、摇钱树等。 假如真有冥世,死者不必辛苦操劳,不必再为生计发愁,将过上富贵荣华的生活。

丧葬风俗中还有“烧七”的仪式,即自死者离世后,每隔七日要在坟墓前烧纸祭奠,直至“七七”。 据说“七七”之后死者的灵魂已被超度,可以投胎转世,归入人世轮回。

家乡的风俗像是模板,也像是戒尺,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总而言之,风俗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祈愿,它们散发着古老的气息,闪动着诡谲的魅影。

尽管我们对它们难以理解,但对它们报以温情与敬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学网 » 风俗谈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