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两缕不同时的月光-文学网 爱是两缕不同时的月光-文学网

爱是两缕不同时的月光

肺癌晚期、缠绵病榻的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已骨瘦如柴、油尽灯枯。 这天,她示意女儿把一块蜡染花土布放到她枕边。

那布,曾经明艳的色泽已在岁月里褪去了鲜亮,布面起了一层隐隐约约的茸毛,熨帖而柔软。 她消瘦的脸慢慢地贴到布上,轻轻地蹭摩着,眼眸变得清澈悠远。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有花香,有月光,有他和她的爱。 她对女儿说:“这块花布让我带走吧。”说完,她便合上了双眼,唇角隐现一缕清浅的笑。

一 那年,张权17岁,从家乡宜兴坐一夜的船,到杭州考国立艺专。 陪她的,是她的老师。

张权的家人都不赞成她考学。 那个年代,女人的裹脚布还没彻底扔掉,多少女人还戴着三从四德的镣铐。

世道又乱,日军铁蹄蹂躏下,中华大地哀鸿遍野。 张权是幸运的,遇见那么惜才的老师,帮她说服家人,还亲自陪考。

她也争气,无论钢琴,还是乐理,甚至随口唱的几句歌词,都赢得考官的“芳心”。 她成了杭州国立艺专的新鲜人,学钢琴。

因为喜爱,更因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张权格外珍惜,海绵吸水似的,汲取着新知。 不久,张权因出色的嗓音被选去学声乐兼修钢琴。

她原本就极爱唱歌,便更心无旁骛了。 一朵花的年纪,又生在姑苏,沾了江南的柔风细雨,眉宇间那一抹温婉清丽,说不出的动人,音乐又在她的举手投足间点染了几多浪漫与古典交织的韵致。

这样的女孩子,就是一首春天的诗。 远远地望一眼,就有千万只蝴蝶从心底里扑翅飞起。

追她的男孩子,有那么几个,却都被她冷冷的眼神挡在千里外。 张权痴迷的心已交给音乐了,她是同学眼中的“冷美人”。

那一天,张权从学校操场走过,飞来一个排球,砸得她眼冒金星,一个趔趄,险些倒下。 这时,谁扯了她一把,她跌进一个温热的怀抱,一种带着汗水的陌生气息令她眩晕。

待她睁开眼,被眼前一张放大的男子的脸吓了一跳。 她猛地站稳身子,闪到一边。

那是怎样的一个男生啊,高而瘦,像春天拔节的麦秆,蓬勃昂扬,一脸的汗水,一脸的歉意,欲言又止。 在张权就要倒在地上那一刹那,他从她身边路过,抢上前去扶住了她。

后来,她回想这次初见,说,像一道闪电犁开天空,一枚枚喜悦的尖叫让她心乱如麻。 不久,那男生也因有一副好嗓子转到声乐部,与张权同班。

慢慢地,她知道他一些事。 他叫莫桂新,广东南海人,生在天津的一个文艺家庭,也酷爱音乐,大她两岁,与她同年考进艺专,专攻油画。

这以后,每当他们在校园里相遇,张权总能感觉到他目光中的热烈追逐,只是她总低眉躲避。 当他在排球场上扣杀时,她便会驻足,远远的,看他腾起、挥臂的身影,心间升起一缕柔曼的情愫,让她脸红、心慌。

当然,最让她喜欢的还是他的歌喉。 共同志趣是爱的磁石,让两颗相互爱慕的心不知不觉地靠近。

这样朦朦胧胧的爱情,是一层未捅破的窗户纸,窗里窗外两缕月光暖暖地映照着彼此,有些揪心,却又美好。 不久,日军逼近杭州,艺专被迫迁往后方。

学校师生分批走,张权和莫桂新并不在同一批。 一路上颠沛流离、险象环生。

到达湖南沅陵时,他们遭遇土匪,命悬一线。 惊魂未定中,在一个破庙里,他们又相遇了。

她如一只刚逃过虎口的幼兽,发丝凌乱,身子不自觉地颤抖。 他心疼极了,上前紧紧地握住她的手。

一缕月光穿过连日的阴云,轻轻地拥住他们。 沅江发生洪灾,他们匆匆逃离,敌机又频频轰炸,他们在炮火中辗转来到昆明,后来又千里迢迢到四川青木关。

这一路,如果没有莫桂新,张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 那些艰难的岁月,有他的呵护,苦难也成甜蜜。

在青木关,学校改名为国立音乐学院。 书桌安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师生们都倍加珍惜。

张权和莫桂新更是铆足了劲儿学习声乐。 1941年,重庆排演抗战题材大型歌剧《秋子》,他们被双双选定担任剧中主角。

他们完美的演唱和默契的配合,连同跌宕感人的剧情,深深地震撼和征服了山城观众。 有爱情,有音乐,这段物质上极度贫乏、时局极其动荡的年月,竟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

1942年元旦,借毕业之机,她举办了首次个人独唱音乐会。 掌声和鲜花的背后,只有她知道,他洒下了多少汗水:曲目是他与她几番商讨拟定的,伴唱是他组织的,排练时他不离左右时刻陪伴。

没演出服,他当掉父亲留给他的手表,买了一块蜡染花土布,给她做了一件衣服和一块头巾。 也是这一天,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二 婚后,他们继续主演反战歌剧《秋子》,连续演出50多场。 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观看了演出,带头起立鼓掌。

抗战胜利后,他们带着两个女儿,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同在天津耀华中学担任音乐教师。 此时的莫桂新,已是一位蜚声乐坛的男高音歌唱家了。

1947年,张权考入美国罗城纳萨瑞斯学院。 佳讯传来,她却犹豫了。

莫桂新整日忙于教学,还举办声乐研究班,并在各类演出中担纲独唱,还在电台讲授音乐知识,“黄钟”合唱团的筹备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如果抚养孩子的辛劳全部丢给忙碌的丈夫,她于心不忍,也舍不得年幼的孩子。

还是他最懂她:“多难得的机会啊,放心去吧,孩子有我呢。”这年6月,张权搭乘“戈登将军”号轮船离沪赴美。 在纳萨瑞斯学院,张权主修声乐,又选修哲学、心理学、文学和神学。

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囊中羞涩的张权为生存奔波,她当家庭保姆、家庭教师,去饭馆里洗碗碟,到图书馆当管理员,去教堂里唱诗。 她从不以此为苦,因为在她的心底,有莫桂新为她高擎的一片月光。

他的爱,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四年后,张权终获音乐文学硕士学位和音乐会独唱家、歌剧艺术家的学衔。

她可以留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生活。 可她毫不犹豫地回国,因他和女儿在等她回家,她更相信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有她一展歌喉的天地。

1951年10月,张权到达广州。 她与丈夫和孩子已四年多没见面,她多想先回天津和家人团聚啊!

可她却直赴北京,她要尽快为祖国作贡献。 还是丈夫懂得她的心,赶去北京火车站与她团聚。

张权进了中央实验歌剧院,任声乐教研组组长、艺术委员会委员。 莫桂新在华北军政大学学习结束后,也到了中央实验歌剧院。

他们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15号一个四合院里安了家,度过了一段温馨安宁的岁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学网 » 爱是两缕不同时的月光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