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悯农惜农-文学网 古诗词中的悯农惜农-文学网

古诗词中的悯农惜农

我国古诗词中所投映出的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之一就是是对农耕、农民的惜悯之情。 若要深入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不妨读一读古诗词。

古诗词除了其自身固有的文化要素以外, 还可以被看作是历史的记载,民风的传颂,民情民意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诗作者评判是非的发声。 在南宋华岳的诗中这样描写: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 农业劳作是辛苦的,村妇为了这辛苦的劳作所付出的同样是辛苦, 农耕旺季的忙碌往往是“良人”——农业壮劳力尚未起床就开始了。

农耕的辛苦与期待,一语概括。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这样写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业劳作是辛苦的,而苛捐杂税又使的“家田输税尽”的人们陷于贫困饥荒。

, 再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来诠释,是这样写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又: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更是切实反映了广大农民在不平等社会中所遭受盘剥和求食果腹的艰辛不易。

农耕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最主要的源泉和主体。 我们读古诗词,了解我们农耕文化的悯农惜农情结,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来之不易。

我们的农耕文明是有别于游牧文明或是海外殖民、扩张甚至海盗文化的。 从历史上看,我们的先人们的遭遇是令我们后人怜悯、同情和值得记取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任何天灾人祸所摧不毁的。

我们的文化自信正缘于此。 这会使我们今人更加珍惜当今的幸福。

也会令我们更加敬仰我们的农耕文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学网 » 古诗词中的悯农惜农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